儿童助听器验配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项目。由于听觉系统发育程度、心理状态、视觉、智力、反应能力等与成人有较大差异,小孩助听器验配依靠助听器验配师和家长的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为这个人群选择、调试和评估助听器一直是一个巨大挑战。然而,目前国内儿童助听器验配的现实情况令人担忧。宁耳听力上海儿童助听器实体店专家解说特别是以下五种具有典型性的误区,如果不能及时正确认识,势必给家长、专业人士造成困惑甚至误导。
误区一:贵的产品好
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误区。其实,产品价格与验配适合的年龄段没有直接联系。助听器定价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助听器的技术含量。比如现在市场上具有无线技术和信息传输功能的高助听器,包括瑞士峰力公司开发的CORE多媒体平台、丹麦奥迪康推出的双耳动态平衡技术产品、无线蓝牙科技的RISE平台、斯达克的Drive多核处理器等,与普通助听器相比,它们需要专门的技术支持,投入很大,价格也相对昂贵。二个决定因素是产品的市场定位。厂家通常会根据产品在市场所处的位置,按照价格将其分成入门经济型、中等价格的商务型和昂贵的高型。
显然,仅从价格来选择助听器,有可能选了一款具备先进技术却并不适合小儿使用的产品,既浪费,效果也不明显。建议根据小儿具体听力状况和希望达到的听力康复目的来购买助听器。其实,一些有实力的厂家也专门设计了儿童助听器,如小孩耳钩、具有特大功率但是体积小的13号电池助听器、有电池门锁的助听器等。瑞士峰力公司、丹麦奥迪康公司、斯达克公司、丹麦唯听公司均有儿童助听器产品。家长应该先向厂家进行相关信息咨询。
误区二:戴上助听器就能听懂说话
许多家长在自己的孩子戴上助听器后的一个反应就是让孩子叫“爸爸妈妈”。如果患儿不能做到,甚至全听不懂,家长往往非常失望,之后便认为助听器效果不好。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可以理解。但是,助听器的主要功能是帮助听力损失小孩提高对声音的感知力,即可听度。它不是药品、手术,不可能立竿见影。
先“听得到”,才能“听得懂”。两者不能画等号。听得到是一个可以定性定量的心理声学过程:在满足其他条件的基础上,随着助听器增益的增加,听障小孩能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多(响度)、越来越清楚(信噪比改善)、声音范围也越来越广(聆听各个频率的声音)。可听度的改善需要时间,尤其是听力损失超过90分贝的小孩,至少需要6个月以上持续不断的聆听和练习,才能有较好的效果。因此,希望患儿刚刚戴上助听器便能听清楚说话,并做出相应反应,是不现实的。
误区三:听损过大就不用配助听器了
这种误区不是来自家长或患者,而是来自一些医生,是由于医生缺乏对小孩听力康复基本知识造成的。这个误区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BR)测试结果的解释;二是重度听力损失小孩是否需要使用助听器。ABR反映的是患者脑干部位对声刺激的反应阈值,通过这些反应阈值再来预测小儿的听力阈值。因此,将小儿对某一刺激声强度的反应视为听力阈值,有些牵强,应该避免。
极重度听力损失小儿是否能得益于助听器?这一问题在上已有不争的答案。2004年听力学学会颁布的《儿童助听器验配指导方案》是小儿听力康复领域中一份非常重要的文件。它明确规定:“即使ABR不能测试出任何反应,极重度听力损失小孩也配助听器。”
现代助听器技术发展很快,许多助听器能提供超过80分贝增益和140分贝的输出,还有许多配套的功能,小孩助听器验配适用范围已经从过去的90分贝增至100~105分贝。大量研究表明,助听器不仅能帮助极重度听损患儿学习言语,还能训练患儿对声音的感知力和分辨力。这种放大的体验和效果,对于患儿听觉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即使选择人工耳蜗,也有助于重度和极重度听损婴幼儿的早期听觉训练。所以,单纯因听力损失过大而放弃选择使用助听器,既不明智,也不科学。